loading..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李仲守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14:11

来源:

撰稿人:

点击次数:

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培育了一大批近现代中医人才,他们在医学领域成就非凡。李仲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代表。1926年,他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1931年,他毕业留校任教。抗战期间,他在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他受聘于广州中医学院,是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教授、现代著名中医学教育家。李仲守 (1909-1984),广东顺德人,广东省名老中医、教授,现代著名中医学教育家。李氏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李子钧为清末民初广州名医,以治疗温热病著称。他自幼随父学医1926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1931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战期间,在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广州创办恩宁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58年受聘于广州中医学院,先后担任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儿科学、妇科学、内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身兼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广东分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内科教研室顾问、内科教授等要职,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广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李仲守(1909-1984)

李仲守一生致力于祖国医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早年主编的《医药学报》 在国内外颇有影响。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 《废止中医药案》,广东地方也发布《广州市禁止善堂延聘中医赠医施药》令。面对妄图取缔中医中药的狂澜,李仲守毅然挺身而出,立即在《医药学报》上撰文,痛斥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并致电全国,号召中医药界同仁行动起来“一致力争,毋任国医国药再受压抑于政治铁蹄之下”。为此,《医药学报》 被查停办,时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校长陈任枚,引《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语支持鼓励李仲守,又创办了《医林一谔》杂志,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后排左起:陈宏珪、刘亦选(刘老儿子)、黄耀燊、李任先、李仲守、罗元恺、钟耀奎

李仲守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对历代医学著作更是爱不释手。青年时代就反复研读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经典著作。他对先贤的学术思想常有精辟而独到的阐发,而且记忆力惊人,能将许多医籍资料的确凿出处和原文内容随口背出,故有“中医活辞典”之美誉。在理论上,他善于汇百家之长,创自家之说,在继承前人认识精华的基础上,对祖国医药学理论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其学术观点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十分重视阴精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阴阳协调中阴精乃阳气的物质基础;在脏腑活动中,阴精是盛衰的本质所在。由于“人至壮年,阴精衰半”,“阳气易回,阴精难复”,因而提倡“治病求本,勿忘阴精”。他还认为,“阴虚五脏皆有,治疗宜重脾胃”。肾阴乃一身阴精之本,理应注重,此乃常法;然脾为生化之源,肾精须靠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方能源泉不绝、生生不息,故治疗上还应注重脾胃。其治牌胃,又有独到,善用补脾益气、健脾行气、滋养胃阴、调理肠胃等多种方法;其用补而不滞,用滋而不腻,用清而不寒,用消而不伐,用药以清淡甘寒为要。

图片

李仲守、关汝耀等

李仲守一生勤于著述。药物学方面的文章有《生草药掘发》、《民间验方之我评》、《南洋特产药物考察记》、《断肠草之研究》、《胡满蔃即断肠草辨》等,有的内容已被《中药大辞典》收入。医学方面的论著有 《心脏拉杂谈》、《中医止血法》、《重订医余偶录》、《脉学新编》、《唐宗海血证论简介》、《冠心病的辨证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医脏腑辨证论治》、《膨胀的辨证治疗》等,还主编或参加编写了 《新编中医学概要》、《内儿科讲义》、《简明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教学大纲》、《中医内科辨证治疗简表》等专著和教科书。

李仲守铜像

李仲守古稀之年,仍在为中医教育事业操劳。他不顾身体有病,欣然接受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并担任了广州中医学院研究生班主任、导师小组副组长。一面教学科研,一面坚持临床工作。临终当天,仍在专家门诊为患者治病驱疾,不幸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为悼念他老人家,广州中医学院于1984年11月24日下午举行追悼大会,与会者600余人送花圈300多个,其中包括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协、省卫生厅、省教育厅、中山医科大学、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等20多个单位,省外的许多中医学术团体及个人发来唁电,体现了广东医学教育界对他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四期也发表了由他亲属撰写的《李仲守教授传略》一文,为其立传。

学术精华

李仲守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五十余载,教学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

一、治学严谨,寓繁于简

李仲守治学态度严谨,不论课堂教学或临床教学,都严肃认真对待。对中医经典著作,博极精深,素有“活辞典”之称。教学中引用经文,认为应求精而不求多,要讲解透彻万反对囫囵吞枣。课堂教学要切合实际,反对夸夸其谈,要因人施教而不能千篇一律。教学过程讲究简明扼要,讲解难点,分析重点,承上启下,结合临床。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掌握精髓,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临床带教,注重触类旁通,区别不同的对象,以常见病症为基础,启发式教学,将经验融汇于教材,逐步让学生掌握疑难病症的辨证,由浅入深,由繁出简,层次分明,印象深刻。

例如:20多年前,李仲守根据临床实际主编的教材,将中风以轻、重分型,弃传统的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更符合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说;将臌胀以气、血、水论治,舍虚、实分型,更符合臌胀的病程发展。血证,素来以不同部位的出血分类,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李仲守以科学的态度,围绕血证病机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的特点,治疗均以止血为首要,遂将诸血遂证统一于不同止血法门下,使辨证有要领,治法有规律,方药实用,易于讲授和学习。

二、养阴制阳,治病求本

李仲守临证极重养阴,这是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而形成的学术思想。他虽推崇张介宾“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之说,但又不主张以熟地的滋腻养阴。根据岭南病证多有湿浊兼夹的实际,岭南人多病阴虚内热、湿热互结的特点,临床多见“虚不受补”、“实不任泻”的虚实兼夹之证。若用滋腻养阴,则加重湿盛热恋;若以苦寒直折,又恐劫阴伤正之虞。主张以甘寒清养为主,甘可养阴,又能渗利,甘寒并用,既能胜热,又避免伤正。李仲守养阴,辨证以五脏为纲,治病求本。五脏之中,肾阴为各脏阴津之源,故滋肾育阴为滋阴之常法6然岭南湿热病多,纯用滋阴则碍中焦,故养阴的同时需调中焦、中土健运,阴精才得以输布为机体所用;反之,徒增湿浊为害。肝主疏泄,疏土助运,肝郁气结,也可致津液停滞,上不达舌咽,下不润肠道,产生种种变象。根据以上认识,李仲守临床制订滋肾育阴、健脾益阴、疏肝滋阴、理气生阴等适合南方法则。李仲华的这些主张集中体现在其对高血压病的论治上,对阴虚阳亢型及老年高血压,认为“变动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治疗上以滋肾养肝体,甘寒清肝用,而调理脾胃贯穿于始终。擅用叶天士清肝用养肝体方(《临临证指南医案》),即使高血压有“风火”之象,主张只宜甘寒清润,忌以苦寒直折,认为苦寒虽可起降压作用,但有加剧体质削伐促进其向阴阳两虚转化之弊。

三、却病存形,重在脾胃

李仲守不论外感内伤,治疗均以顾护脾胃为第一要旨。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畅胃和,气机才能舒展柔顺,机体清浊的代谢过程全赖脾胃的升降主司。一旦中焦枢机不利,则气机痞塞,清浊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诸多病理变化。服药治病,药物的吸收利用也赖于脾胃的良好功能,才能使药物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脾胃一滞,则徒为服药,不见收效。这些观点不但对多湿多热而常患脾胃病证的岭南地域人群十分切合实际,且对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或病后康复无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了调理脾胃,注重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李仲守认为,只要脾胃健旺,则能食五谷、饮百味而无偏嗜,饮食皆能化生精微尽为机体利用,糟粕尽能排泄,吐故纳新。健全的人体本身对食物有一种“为我所用,满则溢弃”的营养自稳调节功能,只要重视脾胃,就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李仲守处方用药,必有一两味疏导、醒胃、理气、调中的药物。如外感类选加神曲、枳壳、山楂、谷芽、麦芽之类,内伤杂病常选加陈皮、青皮、香附、佛手、枳壳(实)、白术、山药、扁豆、莲子、鸡内金之类。对养生防病或慢性疾病的调理,主张“二忌二宜”的原则:忌辛辣烤炸,忌肥浓厚味,认为易耗阴损血,碍脾滞胃;宜多食蔬菜,宜多食水果,有养阴清热,助消化,通大便的保健作用。

四、沉疴顽疾,当究气血

气血通畅,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李仲守认为,中医的病理认识最终可归结为“气血”二字,对顽固性疾病,更应深究其气血状况,找到症结所在。如李仲守对臌胀的分型论治,以气、血、水三证为纲,正是根据臌胀的病理变化,可以气、血、水概括的经验总结。治疗慢性肝炎的验方五草汤,其立方亦基于调气理血。关于肿瘤的治疗,认为成因多为热毒瘀积,病机在于气血逆乱,精、气、血不循生理,产生异化而临床变乱百端莫测。治疗上当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除局部病变,同时调理气血,扶正益元以助整体气血机能的恢复,扶正祛邪并重,达到扶正消积的目的。血证论治,是李仲守运用气血理论的典型体现。他将诸出血性病证,按气血理论的规律,以简驭繁,归纳10种IE血法,以统辖各种血证,纲目分明,易于掌握,极为实用。李仲守认为血证要掌握3个要点:血的功能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宣于肺,化于肾;气血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血虚气虚,血脱气脱;血的性质是得温则流畅,热迫则妄行,遇寒则凝涩。归纳7大病因:气火上逆、血热妄行、阴虚火迫、气虚不摄、血虚不止、气寒不固、血瘀内阻。临床4类表现:上部(鼻血、咳血、咯血、齿血、吐血)阳络伤,下部(溺血、便血、崩漏)阴络伤;内部(积瘀、血癓)郁积,外部(斑、疹)渗溢。总结7大内治法则:清热止血、凉血止血、养阴止血、补气止血、补血止血、祛寒止血、祛瘀止血。这些经验是精研唐容川《血证论》,取其精华,补其不足,结合体会总结而成。

五、合理遣方,精工搭配

李仲守的用药特色表现在精、简、轻、便4方面。认为治病如抽丝剥茧,用药则有规有矩,治疗疾病当分标本缓急,选方用药应层次分明。他极反对用药动辄盈两,重捶乱捣,必细心推敲,斟酌用量。平素处方不过10味,用量甚少超过20克。选药尽量采用当地常用药、季节药,认为这样药源充足,配药方便。选药精简,用量轻便,但要保证疗效,则需在药物选用及配合应用下工夫。李仲守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黄芪配泽泻,可治多种水肿,尤其是对突发性水肿有良效。川芎与葛根同用,取川芎辛温血中气药,上治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之功,配葛根辛凉解肌之效,相互制约,不寒不燥,对改善头脑部的血液循环有特殊作用。金樱子配石菖蒲,滋肾开窍,专治虚性或老年性的耳鸣脑鸣。黄芩配枳壳,对胃肠积热者疗效快捷。鸡血藤同桑寄生合用,补而不滞,最适宜虚不受补者应用。何首乌配乌豆衣,用于血虚经漏有独到效果。白及配延胡索对溃疡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等等。对药物的选用,李仲守也颇具匠心。如气分火热头痛用白菊花,血分郁热头痛则宜黄菊花或野菊花。清气分热毒首选蒲公英,血分热毒则选紫花地丁。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绝生化汤加益母草可提高疗效。紫草与疏肝解郁方剂同用有平衡内分泌失调的功效,加入养心安神方中则善治血热心火内郁之失眠。虽不见其用药奇特,但见其疗效超群,实缘于用药选方的精确。

六、治病用药,愈病在养

李仲守认为,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是十分科学的,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则百病不生,安享天年。以药物延长寿命,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人类寿命的限制,主要是忽视养生及疾病的影响。服药的目的就是为治病,俗语说“是药三分毒”,无病服药,只会损害健康。对急慢性疾病病情控制后的恢复期或康复期,重点在调养。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原则适合于所有疾病,李仲守认为“养”应包括生活起居、饮食调理、锻炼强体等病后保健措施。临床工作中,李仲守十分强调养病的重要意义,并列举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常提及1例经治疗病情稳定的住院高血压患者,某晚同病友外出,饮食不当,当晚突发脑出血而抢救无效死亡,认为非死于病而是死于食。每谈及此,仍欷歔不已。所以治病容易,养病难,这也是为什么诸多疾病临床上缠绵反复不愈的原因之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

版权所有©2023广州中医药大学  粤ICP备15098773号